如何在大学里“乘风破浪”——新生生涯规划指南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微学工
为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素说心语”板块推出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和大学生心理素养发展中心共同打造“聚力同心”系列心理微课,倾心推出“自我探索与自我悦纳”、“自我调节与自我管理”、“自我激励与积极成长”三大版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理念,实施心理素质教育。
刚刚跨进求是园的你,无论是信心满满、心怀期待,还是感到迷茫、踌躇不前,都要直面并思考竺可桢先生的两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康德也曾说过“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本指南旨在伴你探索先生两问的答案,助你把握好航行的方向,在大学里乘风破浪。
从认识自己开始
苏格拉底以“认识你自己”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认为:“未经理性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我们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一样离不开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只有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的兴趣,才能找准目标,借由平日的学习与生活不断提高和完善,创造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我是谁?”
进行生涯规划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这个问题。你需要反思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都有哪些优势和限制。如果感到难以回答,你可以尝试用三个词来形容自己,然后分别罗列出自己的优势清单和缺陷清单。MBTI性格测试、大五人格测试有助于帮你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想干什么?”
这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一个心理趋向的检查。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兴趣和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是完全对立的。但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而逐渐固定。初入大学你可以先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了解自己的兴趣类型,并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思考这个问题,直到对自我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我能干什么?”
这是对自己能力与潜力的全面总结,一个人职业的定位最根本的还要归结于他的能力,而他职业发展空间的大小则取决于自己的潜力。对于一个人潜力的了解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去认识,如对事的兴趣、做事的韧力、临事的判断力以及知识结构是否全面、是否及时更新等。你可以以大学开始的能力作为坐标原点,每过一阶段便回顾自己能力的变化,以此见证的自己成长。
“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
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可能对于你们来说更为重要。一方面,在校园里向师长们请教全面地了解学校为你们提供的课程资源、科创实践平台。结合先前对自己的了解和定位,有选择的使用各类资源进行自我提升,将一切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调动起来。另一方面,了解本地各种状态比如经济发展、人事政策、企业制度、职业空间等。两方面要综合起来看。
“自己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在明晰前四个问题的基础上,找到对实现有关职业目标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列出不利条件最少的、自己想做而且又能够做的职业目标,呈现“最终职业“的框架,并将自己的生涯计划列出来,形成个人的发展方案。
明确生涯规划支点
生存支点:以薪酬为导向
主要关注能否找到薪酬高的工作,容易忽视个人成长。
发展支点:以自身进步为导向
选择薪酬并不高、自己也并不喜欢,但能够获取经验和技能。
兴趣支点:以个人兴趣为导向
追寻快乐,不在乎薪酬多少、个人发展,享受工作的过程。
生涯规划需综合考虑外部和内部因素选择合适支点,不过一般来说先从单一支点起步,随着知识、技能、经验等的积累,再逐步采用复合支点。生涯规划应该一直伴随着个人的发展。即使是在一个你认为值得终身从事的职业上,也还存在着是继续努力,还是满足现状的选择——是将职业生涯放在生存的支点上呢,还是放在继续发展的支点上呢?
设定目标,未雨绸缪
对自己的规划不应仅停留在纸面上,你需要将规划转换成可操作的目标。目标一般是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ttainable)、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的(Relevant),并且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的(Time-bound),即“SMART“。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打算以生存为生涯规划的支点,打算以后从事收入丰厚的软件工程师工作。那么你需要了解该薪资档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转换成在校期间的目标:每学期具体修读哪几门必修、选修课程,阅读哪几本专业领域书籍、哪几篇文献资料;每年计划参与哪些竞赛、科研、实习项目等。最后在进一步落实到行动中去,认真对待每个小目标的完成。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涯形态,这与个人探索的时间,个人扮演的不同社会角色以及个人投入的程度密切相关。希望你能时刻谨记竺可桢先生的两问,珍惜求学时光,逐渐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涯规划,可以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地走出求是园!